发布时间:2020-03-17 10:18:10
近日,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平衡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日,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平衡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以来,央行实施了一系列缓解融资难的政策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方面,要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增强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比如,三次定向减持,结合利用中期贷款便利,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给。
另一方面,要带头发挥政策协同作用,加大对薄弱环节的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定向减贷、再融资、再贴现、补充抵押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农村水利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此外,监管部门继续出台加强政策引导的措施,如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通知》明确,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应该说,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金融监管机构,都非常重视货币政策的传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层面相对充裕,但实体经济层面的融资依然紧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及时疏通,很可能出现资金“堰塞湖”,导致部分流动性进入非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提高金融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能力和意愿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加强外部政策引导的同时,还必须消除内部因素的制约,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等领域,有效缓解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绩效考核方法,激发员工的内部激励。目前,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一些银行业机构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员工奖励轻、惩罚重,对几十甚至几百笔小微企业贷款的奖励力度无法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因此,各银行业机构有必要在绩效考核方面更加重视小微企业的信用,通过绩效激励“指挥棒”激发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其次,要完善贷款续期和免税制度。据调查,目前,部分银行业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如何续签尚未出台具体规定,基层银行在操作和执行上缺乏指导。在免税方面,一些机构的规定过于僵化,处理过于繁重,使基层信贷人员产生“怕贷”心理,从而影响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因此,要及时修订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与时俱进,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要下放贷款审批权。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地方分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较高,审批权已全部收回。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发挥基层银行的作用,影响了金融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支持,甚至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因此,必须解决基层银行“责无权利”的问题,使“权必有责,责与权必平等”成为现实。